第十二章 真假難辨
作者:舞若夕|發布時間:2017-05-03 12:00|字數:3212
徐林挑眉:“什么意思?”
“前陣子的那個《孝經》,你應該印象很深吧?”周朝收起了之前的玩笑姿態,表情認真而嚴肅,“錢老說那個字,很可能是你媽媽的。”
這話一出,徐林幾乎完全呆在了原地!
他終于明白,為什么那天節目錄制結束了,周朝卻故意走到了他身邊,還提了一句“真奇怪,這樣厲害的書法家,我竟然不知道是誰”,他并非不認識,而是想試探自己的反應!
周朝當時刻意為之的舉動,今天夜里意外遇襲卻被錢路所救,這其中種種簡直細思恐極……徐林驚詫道:“你們跟蹤我,監視我?!”
“你先別生氣,”錢路道,“我們只是因為之前有所懷疑,才會對你特別關注。”
徐林抓住了關鍵詞:“之前?”
看來錢路的意思是他們本身是懷疑徐林的,但是經過這段時間的“觀察”,他們排除了徐林的嫌疑,所以才會和他這樣說話。
無論是誰,無端被人猜疑跟蹤,都會覺得很火大,徐林心頭一陣無名火起,嘲諷道:“我倒不知道,我一個一窮二白的市井小民,有什么地方值得幾位大人物這么注意?”
“哎你這人,別話里帶刺,”周朝也有些生氣,“現在不是好好跟你說呢嗎?這件事牽扯很廣,所以我們才會如此謹慎。”
“你應該注意到了,那個《孝經》,十有八九是你母親卓菲菲的筆跡。”錢路給徐林倒了杯茶,示意他稍安勿躁,“這件事其實并不是我們安排的,鑒寶的東西基本都要先呈上來讓大概看一下,不然的話有可能錄制節目的時候一時半會兒看不出來或者是出什么紕漏,這件事你應該是知道的。”
徐林接過茶,點點頭:“專家組最初接觸那副《孝經》的時候,就已經有所懷疑了是嗎?”
“老實說,我不是很清楚你媽媽的功力水準,但是我當時看到《孝經》的時候,仔細辨認了好一會兒,因為字是真的相似度很高,但這個帖子,照理說不可能出現在普通的藏寶人手中,尤其是這個藏寶人還不是我們的‘托’。我心里有些拿不準,所以打電話問了錢老,錢老當時正好在附近,聽說這件事專程趕過來。”周朝看了一眼錢老才繼續道,“錢老仔細看了之后,跟我說這十有八九是卓菲菲的作品。我看得出這幅字的書法造詣很高,卻根本不知道當今書壇還有這么一號人物,錢老跟我細說,我才知道卓女士輕易不用自己的作品示人,她始終覺得自己只擅長臨摹,不擅長創作,拿不出手。”
“錢老叮囑我,讓我看看你看到這幅字的反應,我那天才會那樣。”周朝頓了頓,“當然,我說的也都是真的,而你的反應也證實了錢老的推斷。”
徐林皺了皺眉:“但是你們懷疑什么?懷疑我母親做了什么嗎?!”
“徐林,你應該注意到了,那副《孝經》并不是你母親過去的作品,應該是失蹤之后所寫。她這兩年到底去了哪兒,在做什么,難道你不好奇?”錢路看向徐林,“還是說,你心里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猜測?”
“怎么,難道你們知道?”徐林沒好氣地反問。
錢路聲音低沉而嚴肅:“有一個叫‘源流’的組織,你聽說過嗎?”
徐林木然地搖搖頭,完全沒有。
“這個組織是在最近五年里瘋狂冒頭的。”一直沉默不語的錢老緩緩開口,“這五年來,他們對各類古董進行造假,不斷地以假換真,在全世界范圍內進行倒賣,牟取暴利。他們甚至敢堂而皇之地用假古董來參加展覽,參加拍賣會!”
說到之類,錢老嘆了口氣:“說來慚愧啊,國內古董鑒定的技術和人才一直都良莠不齊,各種規章制度也還不甚完善,正是因為我們這些人的……眼力不夠,才讓源流的這些人更加肆無忌憚。”
徐林聽出了錢老的言外之意,所謂的“眼力不夠”應該只是一部分,這個組織能發展到這么壯大,而且還肆無忌憚地參加拍賣會,靠的肯定不只是以假亂真的水平和功力。如此巨大的暴利,所謂的專業鑒定人員,那些個專家學者們,恐怕也有份參與吧。
他看了看錢老,然后開口問道:“你們查到了什么?”
“卓菲菲。”錢路的神情還是很嚴肅,“你媽媽很可能在這個組織之中,幫助他們造假。”
“這不可能!”徐林將手中的杯子猛地拍在了桌上,一時間簡直怒不可遏,“不要因為我媽媽失蹤了就血口噴人,她的人品,怎么可能會做這樣的事情?你們有什么證據?!”
事關自己母親,他再也沒辦法冷靜,這種無理取鬧的指控,即使是錢老,徐林也要頂回去的。
他的反應也并不出乎錢路等人的意料,錢老仍是坐定,面色平靜:“小徐,你有沒有想過,也許你媽媽的失蹤不是簡單的失蹤,而是綁架。”
徐林一愣。
“據我們所知,源流組織為了造假牟取暴利,已經把黑手伸向了一些專業人士,還有民間的一些人,包括一些擁有一些失傳技藝的手藝人,還有就是……像你媽媽這樣的,能人。”錢路打量著徐林的表情,這個版本是比較溫和的版本,當然,他們也的確更偏向于,徐林的媽媽卓菲菲在源流組織里,而且被迫為他們做事。
錢路繼續道:“說你媽媽的事情,并非存心污蔑,或者無中生有惡意中傷,而是我們的人,用命換來的情報。”
“你們的人?”徐林微皺起眉,“你們是什么人?”
就算他再遲鈍,也意識到了錢路恐怕不會是簡單的知情人,錢老和周朝也不會是單純的擔憂古董市場的鑒寶人。否則,一個北大歷史系博士,國家文物局成員,怎么會提到“用命換來的情報”?
命?
“三年前,在香港的一次拍賣會,吳湖帆的一幅‘山水風景畫’立軸以285萬的價格成交,購買者交付了285萬元還有28.5萬的傭金,拍下了這個作品。”錢路頓了頓,“但不久之后,在北京保利,拍賣會上竟然又有這同一幅圖。”
“什么?怎么會?!”徐林皺緊了眉。
吳湖帆何許人也?二十世紀中國畫壇非常重要的一位畫家,他的山水畫受到董其昌等名家影響,清逸靈秀,而且兼具南北畫風。徐林聽父親徐方舟說起過,吳湖帆先生最擅長畫的就是荷花,徐方舟個人的評價是“湖帆先生所畫的荷花,同時代無出其右者。”
當然,吳湖帆最出名的其實并非他本人的字畫,而是他的收藏。吳湖帆是數一數二的收藏家,從吳湖帆三十歲那年開始,他就一直在做各種收藏,到1949年的時候,換來了包括宋元明清的430件字畫,其中還包括名滿天下的《剩山圖》,據吳湖帆的孫子回憶,經過吳湖帆手中的字畫有1735件之多(注1)。
吳湖帆就算是畫了兩幅一樣的畫,怎么會都留下來。他過世后,他的后人就算是拍賣吳湖帆的作品,又怎么會出現兩幅一樣的畫?
“鑒定小組去進行了鑒定,卻發現,幾乎難辨真假。因為兩幅畫實在是太像了,兩邊也都宣稱自己手里的是真的。其中的一幅畫,左上角的詞里,有一個字筆畫有一處小的補筆,”周朝嘆了口氣,“后來,我們專程請來了非常熟悉吳湖帆的人,來進行進一步的辨認,那個人憑借記憶,認出了這個補筆,說這應該是吳湖帆的真跡。”
徐林開始猜測:“后面拍賣的那幅是真的?”
“對。”錢路點了點頭,“為此,之前的競買人非常憤怒,去找了香港那家拍賣公司,要求退貨并且賠償。但是卻遭到拒絕,這幅畫的委托人說這幅畫是自己花了一百多萬買的,他認為是真的,并不知道自己上當。而受委托的公司則表示,公司只負責核實拍品的權利狀況,而沒有義務來核實真偽。買方在參加競投的時候,已經在登記單上簽了字。”
“你可能也知道,現在的很多拍賣公司,在競投登記單上就會寫清楚,只要買家簽了字,等于是同意了公司的業務規則和其他條款,也同意拍賣會上買來的拍賣品不需要提供真實憑證等。買方簽了字,不管道德上他多占理,法律上都沒辦法。(注2)”錢路喝了一口茶,嘆了口氣,“雖然買方能花幾百萬買字畫,是不會太缺錢,但現在所有人都知道他買了幅假畫,而且竟然還沒有地方可以說理,鬧的這個買家特別抑郁,后來訴訟了好幾次,可惜都沒結果。”
注1:吳湖帆的內容參考自網上吳湖帆的個人介紹,具體數據的部分參考自澎湃新聞對吳湖帆孫子吳元京的采訪。
注2:現實中有真實案例。花230萬在拍賣行買來一幅吳冠中假畫,訴訟無果。
手機同步首發奇聞異事小說《翰墨密碼》
使用手機訪問 http://m.milubook.com/book/20939 閱讀本書;
使用手機訪問 http://m.milubook.com/book/20939/3189043 閱讀此章節;